【國際交流】112學年度上學期工業設計研究所葉繼學同學 於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心得分享

  1. 文化衝擊 

   這是我第一次去美國,體會到的文化差異和衝擊有太多太多,光是地理和氣候與台灣的不同,就使生活的各層面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首先是環境層面的差異與衝擊。我所去的愛荷華州是位於美國中西部的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州,屬於內陸大平原、溫帶大陸性氣候。這些地理、氣候條件與台灣大相逕庭,讓我深刻體會到愛荷華州四季分明的美:初來乍到時夏季草木繁盛、鬱鬱蔥蔥,秋季楓紅、橘紅色大地的詩意,以及冬季白色世界的嚴寒與陰鬱,萬物被鑲上白邊的美;而相較台灣格外乾燥寒冷的冬天,也讓我深刻體會到在這裡,保濕產品如何不只是為了愛美保養而生,而是保護皮膚的必須;當零下20度左右,若讓皮膚暴露空氣中,不到1分鐘就會從凍麻轉而疼痛,毛帽、手套、圍巾等等不是單純的穿搭配件,而是保暖的必需品;體驗過幾場雪後,果真認清下雪只有第一次體驗時覺得美好,後續每天的剷雪勞動、交通的不便等等才是真正雪所帶來的冬天生活。而我也觀察到,乾燥的環境使蚊蟲與黴菌難以孳生,讓人因而更樂意去親近大自然,而大自然也與人親近,我們時不時都能在校園和住家附近遇見不勝數的野兔、松鼠、加拿大雁和鹿等等的野生動物。

      而提到小動物,就不得不提到在美國駕車與台灣的差異。愛荷華州立大學位在一個名叫艾姆斯(Ames)的大學城中,距離最近的小都會車程要1小時左右,大城市則需要開車3小時起跳,這些距離是當地人習以為常的「附近」,因此很常需要透過州內公路、洲際公路交通。美國的公路相較台灣其實好開很多,因其從頭到尾都是直線,且因應長途駕車的大量需求,美國的車子也都配有定速功能和自動車道定位等等,公路間一般車也都不多(除非鄰近大城市),因此誇張一點說,僅考量前述條件,駕駛要睡覺可能真的可行。然而駕駛仍然需要保持清醒的最大原因,是隨時都可能突然衝出來的、大小不等的動物,尤其是夜間駕車,大家隨時都要注意路旁是否有代表動物眼睛的紅色反光點,祈禱不要遇見任何一隻鹿,因為若是撞到鹿這種大型動物,往往是人、車、鹿具亡的嚴重下場......。如今若是有人對我說:「能幫我看路嗎?」我都還會下意識地以為對方是在說「鹿」呢。

      而地方開闊空曠、距離遙遠的特性,讓我在美國期間得以學習與自己獨處、對話,更深更多的了解自己、進行內心的探究,這是一種在台灣(台北市)難以經歷的過程,當人與人的距離很相近,隨時都能看到人來人往、所有的資源都唾手可得的時候,許多需要個人空間、安靜、放慢速度思考的事情便難以被觸及。也由於美國文化重視人力與服務的價值,使我在美國期間學習規劃採購、下廚料理自己的日常飲食,因為當地一餐外食,加上無可避免的稅和小費後(速食餐廳除外),價格往往比自己煮高上好幾倍;最直接的例子,若是吃兩餐普普通通的外食,價格大約落在30美金左右,而自己去超市備食材煮飯,節省一點的話一週也能花在30美金左右。

      接著是與人相處上我所體會到、觀察到的差異。首先是有別於台灣人面對陌生人的方式與態度,美國人若與你對上眼,一定馬上用最溫暖的微笑向你正面致意,尤其是我所在的大學城,相對大城市較純樸、步調也比較慢,學生們彼此間都十分溫暖友善,幫彼此開門、留門等等,非常喜歡這樣的氛圍。再來是美國人真的很會small talk,同樣是手作陶瓷工作坊,隔壁桌的美國人從頭熱烈地聊到尾,話題不斷;反觀我所在這桌,由華裔美國人或是華人組成,我們就傾向專注在手作上,只會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不過我並沒有覺得哪一方比較好,就是文化差異罷了,很有趣。最後我也觀察到,美國大學和台灣大學在學習氛圍上存在一些差異;我個人推敲出的原因是,對台灣人而言,高中畢業後繼續升學唸大學是很主流的想法,對學生而言更是理所當然,往往忘記去探究自己為何要念大學,伴隨而來的就是大學期間對學業的飄忽,因為動機與目標不明確的緣故;反觀美國的求學環境,並非人人都需要念大學,且大學學費高昂,更是有許多人要背學貸、打工求學等,種種因素下使得選擇讀大學的學生,似乎對自己的時間和人生都已經過一定程度的規劃和思考;而這個現象充分地體現在開學第一天,就待在圖書館內從早到晚專心讀書學習的人數上。

      最後,透過這次出國生活半年,我才意識到自己對家鄉台灣的了解是多麼的淺薄、缺乏和帶有先入為主的偏見。文化的交流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和距離重新審視台灣,在每個當我被問起台灣的事卻答不出來的時候;在每個當中國人比我還了解台灣政治、選舉的時候;在每個當台灣被認為很先進、乾淨、有秩序且美好的時候。

 

  1. 面臨最大的難題

      在美國半年的期間,我認為對我個人而言最大的難題是沒有把握機會。雖然我由於簽證的身份的關係,無法如一般學生選課修課,但其實老師們都很樂意讓學生旁聽;一開始我擔心國外老師會比台灣老師更不樂見旁聽生,但後來事實證明那是我自己多慮了。很希望當時自己更積極的多方寫信、親自拜訪教授辦公室去詢問旁聽機會,多了解美國設計系、設計研究所的授課方式與授課差異,同時也能結交更多當地的設計系朋友。

 

  1. 最有興趣或成就感的課程

      在學習方面最印象深刻的,分別是在愛荷華州立大學人體運動學系參與步態實驗、旁聽周立善教授與博士生們每周的例會,以及堪薩斯州立大學(Kansas State University)工業設計系,由林慶樺學姊(教授)安排的課程與發表參訪。

      由於我的論文主題與人體機能、復健相關,因此在愛荷華州立大學期間,得以觀摩專業研究人體運動機能的博士生學長姊如何進行研究、實驗,對我有很大的幫助;我也作為受測者參與了其中一項關於生理疲勞或心理疲勞對步態平衡表現之影響的實驗中。

      而堪薩斯州立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參訪,期間我觀摩了他們五年一貫碩士生專題的進度發表、家具設計初級/進階的進度討論、專題設計的提案發想報告,以及材料加工的知識型課程;經過一系列的觀摩和參訪,我認為他們的教學安排方式很有系統、教學內容也很扎實,很希望自己大學期間也能有相似的課程架構;在發表報告與討論中,也從諸位老師的意見回饋中學到許多,我也在心中練習如何改出具建設性的反饋。

      家具設計初級的課堂討論讓我印象深刻,學生的作業目標是要設計一展現個人特色、具個人關聯的小型邊桌,設計必須使用金屬、木頭材質,且必須應用到他們剛學過的焊接、彎管等技巧;聆聽每一位同學講解理念與設計時,便能很明瞭老師們有設立清楚的學習目標,而學生們也都能把握;每一位同學都強調作品與自己的關聯、如何轉化到作品上、造型的協調性,以及草模製作的近況、遇到什麼困難,而老師們也會針對作品的製作提供建議,比如結構上應如何增強、使用什麼規格的螺絲比較妥當、焊接處的規劃等等,也很喜歡老師和學生一起討論的氛圍。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專題設計的課程規劃,慶樺學姊介紹道,課程將先由學生各自提案,於期中時選拔最佳者,進行後半部分的產品完善與修改;進行方式是所有同學一起進行,將學生分為產品組、廣告行銷組等不同的組別,模擬新創眾籌的產品開發流程,讓學生實戰產品開發,目標是小量生產出完整的產品,可販售給校友、系友等,而參觀戲館時也看到先前學生的作品,產品的完整度很高!身為學生,我認為這樣的課程對設計師的養成非常有幫助,而經過這短暫一天半的參訪,我甚至都想去堪薩斯州立大學就讀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