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國際交流】107學年度上學期工業設計研究所張嘉文同學 於日本千葉大學心得分享

文化衝擊

日本這邊的高物價背景之下,學生們幾乎都會去做打工,有的甚至是連續兩天的大夜班,加上年底開始有很多企業的求職說明會與實習活動,他們勢必要付出更多的努 力爭 ,所以在平時的小組討論上比較難全員到齊,大多是以線上或是接力的方式進行。但也從中也能看到相當會安排時間的同學,兼顧社團,實習,打工與作業,對我來說是很 好的榜樣。然而對於-般的留學生來說,課堂上的表現與產出是最重要且理所當然的,所以雙方在課堂作業與出席的比與上會有出入,容易產生爭執或是不愉快。以往有 時會耳聞「日本學生都不太會理留學生」之類的心得,屏除他們緊繃的 日常安排,從我的角度來看,我所遇到的同學和組員都相當和善,遇到我表達不出來的內容時也會嘗試用英文來協助我。 在這邊的設計系學生,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就會選擇加入研究室,跟隨著老師與前輩執行產學研究案,討論大四的研究主題等等。藉由這些資源與交流,除了可 以接觸到業界人士之外,在半年丶甚至-年的期間,可以針對一個主題很深入的 探討。除了跟老師有更深的互動,能接受到更多的方法與工具知識之外,稍微招 -,就能馬上得到前輩的經驗指教,是非常理想的共同學習空間。 另外讓我覺得有趣的是老師跟我們討論到-本書一「世界工丨丿一卜ㄝ「美意識」鍛ㄌ丶? (美意識:為什麼商界菁英都在培養「美感」? )。內容提到一當設計全部都是建立在-樣的統計方法或是公式的時候,就會容易陷入泥沼,難以進展,就算有產出也可能趨於「同質化」。老師認為這是日本的企業與設計常常有的 通病。而自己也的確在一些討論中意識到自己或是其他學生有這樣的狀況發生。沒有知識只有感性是「傻子」,只有理性沒有生活經驗與美意識,也成就不了好的設計。 理性與感性的平衡真的相當困難。

面臨最大的難題

非常幸運的,六月份與System Planning研究室的小野老師面談時,老師提到說能讓我嘗試參與研究室企業合作的產學案,並在11月初參與了第-次的會議。這是由Ricoh發起,System Planning研究室合作的-個項目,題目是「働 <人亻亻匕活動(能讓工作的人能生氣勃勃活動的環境)」。面對Y 世代與z世代慢慢步入職場,日本人對於職場現況的不滿足,勞動人口減少等等的背景下,設計能怎麼樣改善職場的環境?起初相當的不安, -個傳統產品設計出身的學生,要怎麼能預測這樣-個龐大的社會趨勢,並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帶著-片空白的腦袋,跟著這學期新進研究室的大三同學們-起前進。對我來說最大的難題,不是陌生的設計方法,而是每周二下午的全日語的會議環境。節奏雖然不算快,但日本成 員與老師之間的語速對我來說還是有點快,不僅如此,專有名詞還相當多一科技丶政治丶法律丶經濟等面向。蒐集與分析這些資訊對這些大三學生來說已經相當吃力了,對我 來說更是沉重。更令人著急的是在沒辦法100%理解的狀況下,對團隊討論的回饋就只能慢半拍,要是貿然的發言,對團隊來說也是種干擾, 退兩難。
好在同學們都會輪流負責在會議中製作議事錄,對照著自己的筆記與議事錄的內 ,確保自己能確實掌握每-次的進度與交代事項,並在下一次的會議利用簡報 的方式,把自己的意見與提案確實回饋給團隊。

慢慢的自己也變得能在會議中發言,甚至到Ricoh的辦公室與成員們一起做口 頭發表。同學們也都相當貼心,當我在發言的時候會配合我放慢速度,或是用反 問的方式來回跟我確定我的想法,到公司發表前也會協助我檢查講稿等。真的是 感激不盡。

最有興趣或成就感的課程

Business Model這堂課是由三菱電機的泉福老師與齊川老師負責教授,這堂課 與以往重視機能或造型的內容不同,而是在解決問題之餘考慮「生意」這件事。 在這堂課,整學期就只給過-份簡報檔,重點只有四個一NEEDS (提供的價值) Market(能賺錢嗎?)WWI-I(為誰?是什麼?怎麼做)IDEA。看似理所當然的四個點,每周的進度發表卻總是讓學生們全軍覆沒。例如對於NEEDS的定位, 每個上台的學生只被他問了-句「真的嗎? 有多少人這樣覺得?還是只有你這樣認為?」就摸摸鼻子下台了。理由是以往在設計的課堂經驗,我們都是嘗試把生活周遭觀察到的現象用簡單的故事,敘述其因果並指 出問題所在。然而這些在老師看來都太過主觀或是小眾。其實,日本有很多金融管理機構,會在網路上公布部分的研究結果,內容包含對上千人的問卷調查丶近十年對未 來社會趨勢的預測分析報告等是可以利用的。在商業上,如果沒有確實且有一定規模的需求是沒有利益可言的,這樣的設計也是沒有意義。最令我受挫的是討論怎麼賺錢 的這個階段。好不容易在賑災的這個主題上發現應該解決的點,卻沒辦法解釋這些自發性的慈善行為跟賺錢有什麼關係,更別談論這些Stakeh ders (利害關係人)之間的連結還有金錢的流向。然而在不斷的搜尋後,發現了所謂的「社會企業」,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經營內容的特殊企業類別,這是我第-次知道這樣的存在,原來在 國外這樣子的概念已經有-定數量的存在,在台灣能見度卻不高。最後的難關是提案的階段,在奠基於商業模式之下的提案,就跑不掉服務設計。我是在剛上碩士班的時 候才第-次在使用者中心設計( UCD )的課堂上操作這-類的設計方法,雖然不算完全不懂但也只能算是新手。產品在這裡是為了促進大眾對災害更加認識,並促進其消費的-Touch point(接觸點) ,到底要怎麼樣讓消費者能自然的購買產
 ,
並真正的認識自己的行為對賑災造成的實際效應。而最終發表的成果讓老師跟自己都相當滿意,是在這邊學到最多的-堂設計課程。兩位老師也相當厲 ,
給的意見與回饋都很靈活而具體,也會時不時分享在設計業界的許多KnowHow 給同學們。
特別感謝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給我這樣的機會到憧憬已久的環境學習,也認識來
自世界各地的高手。學校之間的交流機會得來不易,都是師長們奔波以及學長姐
努力維持經營的關係,希望後輩們能珍惜。